世界同性恋日
每年六月的最后的一个星期日是世界同性恋自豪日。
昨天,六月二十七号,是2021年的最后一个星期日。和五月十七号的“不再恐同日”不同,该节日的宗旨是宣扬同性恋是应该为自己的美丽而骄傲的,性向不该是束缚个人价值的枷锁,而是让每个人变得独特的珍贵礼物。科普性取向是天生的,不可以被改变。认为同性恋的价值不应该由多数人口定义,就如同女人的美丽不应该单一地限制一样。呼吁每个人都有自己确立自己价值的权利。
据百度百科,同性恋自豪日词条表,庆祝同性恋自由自尊的游行在世界各地都有。拜托朋友用谷歌进行检索之后,发现,巴西,美国,英国纷纷举行了同性恋大游行。
朋友在六月二十八号购买了当地报亭的所有报纸。图二到图五为巴西两大报纸:环球(globo)和圣保罗报(Folha de S.Paulo)。其中Globo在次日的报纸中用了大量篇幅报道同性恋大游行的内容,并且将整个头版留给了一对同性情侣的黑色剪影照片。Folha de S. Paulo 则在标题下注明了一个小小的彩虹旗标志,并且在报纸内预留了整个板块报道同性恋自豪日。
作者本人在国内使用微博检索出来的内容是:这里还没有内容。
深入研究后发现,在我国浏览器可搜索范围内,百度百科仔细介绍了此节日的发祥原因,历史背景,以及宗旨。于世界不再恐同日一条记录了2013年我国长沙人民举行的“同志反歧视”运动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附录教育部关于性倾向教育的条款为:
(小学4~6年级)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,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。
这个很正常,很正确,值得褒奖。然后咱们继续往下看:
模块六: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
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,学习应对的方法;
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,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,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;
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,构筑起坚固的自我心理防线。
以上这段信息没有提到性取向一个字。没有提到性一个字。没有提到校园暴力施暴者一个字。没有提到成年人的责任一个字。
请问,为什么一个关于性取向的介绍词条会变为反校园暴力的条款介绍呢?
为什么关于性取向的科普里会出现关于校园暴力的知识呢?
为什么没有关于性取向教学的明确规定呢?
百度词条里也记录了我国性取向法案的不足之处,请看:
与此同时,在检索内容里往下看,紧接着百度百科的一条内容是:2018年六月28日, 美国奥兰多的一家同性恋夜店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枪杀惨案,49条无辜的生命死于恐怖分子的枪口之下,给这本是欢庆的自豪月划下了一道惨痛的伤...
这条内容表达的第一条信息:美国也不是彻彻底底包容同性恋的,美国的同性恋也会被残忍的杀死,世界上的所有地方都存在着对同性恋的歧视。第二条内容是:不要去夜店,夜店不安全。第三条信息是:有很多庆祝同性恋自豪日的人死了,他们死得很惨。
大家自行解读补充。
朋友于三分钟前发来消息:他正在收听的巴西电台主持人表示,正因为里约热内卢是世界上最没有廉耻的城市,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肮脏,低劣,令人呕吐的事情。至于具体是什么事情,她没有使用确切的主语描述。
这个什么图片说明的前置是“说说你有什么想说的”来着吧?对不起,我实在没有什么想说的,也不敢说什么。
但我想听听大家有什么想说的。我很懦弱,但希望有比我勇敢的人。
谢谢你看到这里,就此搁笔。